行业动态

行业指数 行业洞见 新闻报道

细胞培养基行业持续稳步增长,国产替代正高速扩容

2024.07.09



2020年至2023年, 全球细胞培养基行业规模持续增长,金额从17亿美元增长到25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35亿美元。我国细胞培养基行业也迎来快速发展,从2020年15.24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3年超过30亿元人民币。这与国内培养基性能提高国际局势以及我国医保谈判带来的医药企业降本增效趋势密切相关。










从市场规模来看,国外培养基巨头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仍然高达64%;相比之下,我国的培养基市场占有率仅达到36%。导致市场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下游生物制药企业对培养基的使用粘性较大,相应的进口培养基品牌已经跟多数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





国内培养基主要供给于动物疫苗等传统培养基,在蛋白及抗体培养基等领域还落后于进口培养基品牌。

但我们相信,国内培养基企业不管是规模化生产还是质量体系都已经具备一个较成熟的体系,其市场占有率正不断与国外培养基缩小差距。我国培养基市场不断扩展的原因有:




行业驱动下,国内培养基需求复苏,行业有望迎来快速成长期;





医保谈判及带量采购等举措的深入实施,为生物企业迎来降价需求;





企业合作日益密切,多因素推动定制化培养基等服务开展。















预计未来培养基企业会与生物制药企业并行,迎来发展红利。当下,细胞培养基行业将呈定制化服务及新领域培养基市场拓展的投资趋势,细胞培养基行业发展一片大好。调查显示,全球培养基市场规模约占全球生物制药耗材规模的35%,是医药制品开发的关键核心之一。整体来看,全球的生物药市场相对稳定,可以重点关注抗体药物、疫苗、CGT药物等相关领域。

随着培养基制备技术的日益完善,培养基企业向下游延伸的空间较大,看好具有品牌效应、能充分开展定制化培养基合作、布局高端培养基产品的企业。




01


行业概述




细胞培养基是一种含有必需养分和生长因子的人工制备液体或凝胶介质,用于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和维持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的环境。细胞培养基为细胞健康快速生长提供的营养物质,是生命健康领域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之一,在抗体、疫苗等生物制品的制备中尤为重要。

细胞培养基的发展经历了从用于培养动物细胞的DMEM培养基第一个完全化学成分确定的培养基CD CHO的过程。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按照细胞培养基的化学成分确定性,可分为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三类;按细胞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是否完全区分,可分为基础培养基、完全培养基、补料培养基三类。应用场景也经历了疫苗 — 单抗 — 细胞和基因治疗的发展过程。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两款化学成分限定培养基为CHO和HEK293系列培养基。

除上述培养基产品外,培养基制造商还会根据下游客户的具体需求为客户开发定制化培养基产品。培养基厂商会基于细胞生长情况、产物表达量及产物质量的检测数据持续进行配方和生产工艺的调整与优化,快速实现产物高效且稳定的表达,最终达到降低制药公司生产成本的目的。通常临床阶段和后期商业化阶段的定制化需求会更为旺盛。

培养基产业链主要涉及原材料供应商培养基制造商生物制药企业。培养基作为上游原材料,发展受制于下游应用端需求。目前主流应用场景包含疫苗产品、抗体药物和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

培养基行业壁垒主要包括:



培养基开发所需的生物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配方、生产所需的工艺及质量标准、品牌影响力、分销网络和相关法规的限制。

发展困境受制于生物安全性、产品质量稳定性、成本控制的困难性以及下游客户产品研发失败的不确定性。









02


培养基行业分析






据统计,全球培养基市场规模约占全球生物制药耗材规模的35%。2017年全球培养基行业的市场规模已达到13亿美元,预测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亿美元。目前,美国仍是全球最大的细胞培养基市场,2022年其细胞培养基市场规模占全球的比重达34.08%,其次是欧洲。

2021年,中国培养基市场规模达到26.3亿人民币,2017年-2021年的GAGR为44%,预计2026年中国细胞培养基市场规模将达到71亿元人民币。在中国的培养基市场中,国产培养基的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19.2%增长至2021年的33.7%。中国细胞培养基市场竞争格局中,即赛默飞、丹纳赫和默克三大进口厂商为主要竞争者,占据了超过60%的市场份额,在高端培养基领域,进口垄断的格局更为明显。








1

正确姿势


培养基进口替代路径:

  • 性价比高,具有价格优势;

  • 拥有本土优势,可以直接对接国内的供应商和客户;

  • 政策大力支持国内培养基产业发展。



培养基技术发展趋势:

  • 蛋白质培养基和化学成分确定培养基等高端赛道;

  • 开发全选品类;

  • 积极推进定制化服务;

  • 引入先进生产工艺。


此外,因为培养基厂商大多涉及多项业务领域,多以提供培养基和CDMO业务为主,发展需紧随下游生产端的需求。





03


主要公司分析





1.

进口培养基三巨头赛默飞、丹纳赫默克的培养基业务都是由其收购而来的子公司/品牌(Gibco、Cytiva Hyclone、Millipore)负责,丰富的产品线、高规格的质量稳定及覆盖全球的供应链是以上品牌的主要特征,因此,赛默飞、丹纳赫和默克在培养基赛道上具有先发优势,发挥了品牌的龙头效应;



2.

国内领先的培养基企业为奥浦迈澳斯康,两者都具备丰富的培养基开发经验,在部分培养基的性能已经能够领先进口品牌,且两者都能提供一站式的CDMO业务,对推广培养基业务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3.

倍谙基是目前国内技术领先的培养基业务专精公司,支持培养基配方设计到培养基加工制造的高品质一站式服务;


4.

百因诺生物从事蛋白、基因和细胞治疗等药物的细胞株开发业务,业务重心以CDMO为主;


5.

中生天信生物依靠国药集团,具有丰富的资源及供应链。培养基业务包括个性化动物细胞培养基的研发与生产、动物细胞培养反应器的技术开发;


6.

迈邦生物主要专注于高端化学成分限定培养基产品的研发及生产,提供大规模干粉/液体培养基代工生产;


7.

臻格生物主要基于自身CDMO业务的优势提供培养基生产与优化服务;


8.

中山康天晟合是国内首个拥有商业化宿主细胞株开发系统与无血清细胞培养基开发的企业,培养基是其核心产品;


9.

艾米能斯专注于细胞培养基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是细胞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其产品可覆盖主流培养基平台。





04


总结





培养基技术前景较为明朗,随着生物制药行业的持续繁荣以及其他新兴产业(如细胞肉产业)的壮大,培养基产业将会有一个长久且持续的需求,建议可适当关注培养基行业相关投资机会。

鉴于生物制药企业对培养基的使用粘性,建议集中关注拥有高端培养基生产能力和先进定制化培养基服务完整产业链的企业。且培养基行业属于生命科学上游产业,受制于下游发展需求,在此方面,能够提供成熟的医药外包服务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在与客户达成合作上有显著优势。

最后,由于培养基行业与CRO市场具有高度相关性,建议待CRO市场复苏或新的发展机遇出现前持续进行关注。


研报收录征集


《华医研报》之《细胞培养基行业研究报告》企业火热收录中,欢迎相关企业及其他各方机构通过以下邮箱与我们联系:yiyuntech@huayifund.cn

《华医研报》是由华医研究院倾力打造的医疗大健康产业各个细分赛道的深度研究报告。每一篇深度研究报告都对一个细分赛道进行全方位分析,从产业现状到产业未来,从技术路径到市场竞争,从全球标杆到国内龙头,以专业的视角和丰富的企业案例阐述华医对医疗大健康的独到见解。

银行券商投资人产业人均是《华医研报》的忠实读者。自《华医研报》推出以来,受到产业各界的广泛好评。




声明



节选自华医研究院行业深度报告:2024年4月《细胞培养基行业研究报告》
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报告中的内容对最终投资建议作出任何担保。




来源:华医研究院

作者:阮川航

编辑:杨见星


















快速预约 联系我们 回到顶部